話說我記帳的年資,從大一到現在算一算也有七、八年了

由於我只記重點
像是今天吃大餐啦、買衣服啦、剪頭髮阿...那種兩三百以上的項目
至於那種平日的固定消費,吃排骨飯、買飲料...
呃...那就免了...記了應該也沒什幫助...
所以,我覺得執行起來也還算輕鬆

上大學後,我的經濟就開始獨立了
有打工阿,就有收入
然後想知道錢花到哪去,掌握一下動向
所以就去書局買了可愛的記帳本,開始我的記帳生涯

開始的前幾年,也都只是循序的記下收入與支出
然後每月計算總支出,寫的密密麻麻的
(不過現在看起來、就像在看日記一樣,覺得挺可愛的...)

後來順應潮流,進化到數位化處理,於是改用Excel來記帳
開始用顏色標記阿、函式計算阿...甚至無聊還可以畫圖,弄得漂漂亮亮的

再後來,看了一些書,於是就懂得
在每月收支部分
把收入部分,分成固定收入與非固定收入
把支出部分,分成固定支出與非固定支出

然後再加上簡單的資產負債表
把資產跟負債紀錄下來

於是呼
我可以很清楚知道我幾月幾號,從哪裡賺了多少錢
幾月幾號,買了什麼東西,花了多少錢
一個月下來、我可以知道我食衣住行等,各個項目的支出情況
還可以跟上個月作比較

一切企業化經營,挖.....其實還挺好玩的.....


不過,除此之外,直到研究所畢業
我覺得我對理財的觀念,是零,呃...0.5好了...(有比較好ㄇ...哈...)。

雖然知道理財很重要,也很想多懂一些,但總是遲遲沒有開始
或許我根本無財可理吧
一踏出校門,就背了近50萬的就學貸款,起跑點就比別人差了一大截...
(一陣寒風吹來...泣...政府阿...救救窮人吧....利息還那摸高...)
每個月也只知道存錢拼還貸款的進度,也沒考慮其他的

不過,幾年來臥薪嚐膽
在幾個月前,我也終於把討人厭的就學貸款全都還清了
鄉親阿~太感人了~我終於是個正常的男人了...
我永遠會記得,我第一次還款,捧著辛苦存下的24萬現金
叫小民騎機車從公司護送我到信義路上的臺灣銀行
沿路上草木皆兵,以及把一大筆出社會存下的辛苦錢,莫名其妙的給銀行
那種百感交集的感覺

之前其實一直覺得那些財經訊息很艱澀
對於數字不太敏銳的我,也都懶的去接觸那類訊息
直到了大約半年前,就是就學貸款快還完的那時
我也才漸漸的開始,有點逼著自己去接觸一些財經入門書籍
還有像什麼 今週刊 阿、天下遠見...之類的雜誌
我也都會去翻翻看
開始比較知道一些投資的觀念、還有各種理財工具
像是銀行的投資商品、債卷、股票、基金、期貨...等等之類的東西
也會去注意以及思考書上說的事

其實想想,很多情況正如書中所提
在目前的低利時代,活存利息不到1%,一年期定存也才2.3%左右
貸款利率也比存款利息高很多,像就學貸款好像就3.5%多
或許一開始會會覺得,唉~都幾趴而已,都是小錢
但實際上,薪資成長追不上物價飆漲
錢放在銀行,真的是隨著物價上漲而不知不覺縮水
貸款利率也比存款利息高,有錢真的是應該先理債再理財

如果一直不去設定理財目標、學習理財方法
靠著上班賺的那麼一點薪水,還真的不知道能作什麼
將來,靠著一己之力,真的買得起車,買得起房子麼,想想就覺得很恐怖...

而且阿,現在台北市各區都開始蓋捷運了
上次看到一篇報導
比較了台北市各區在捷運完成前以及捷運完成後,房價的狀況
幾乎各區房價都漲了兩、三成以上
賺的錢沒變多,房價一漲漲這麼多,真好奇誰買的起
果然,中產階級向下沉淪,M型社會正逐漸在形成

於是乎,要怎麼理財,要怎麼投資,
才能像書中所說每年以15%的報酬率累積資產
再加上複利的威力,以錢滾錢
還真的是各憑本事了

回頭想想教育體制
教育不就是為了要讓人們具備謀生的能力ㄇ
為什麼印象中,我好像都沒上過理財課
而只有那些拘泥在計算公式的基本經濟、統計還有會計課程
現在幾乎都忘了

好像除了商學院的學生外
其他學院的學生幾乎沒有理財課
這麼重要的知識,而且是每個人都會面對到,攸關能否富足生存的知識
學校居然都沒教
想想還真覺得有點納悶

是不是應該把它排進通識課,或是校訂選修
早點讓學生有相關理財觀念,而不是出了校門再自行摸索
或許因此年輕的卡債族也會降低一點
大家在畢業後也對理財比較有觀念,這樣不是比較好嗎

只要開始,應該就不嫌晚,趕快努理累積人生的第一桶金ㄅ U_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byinc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